2001年底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此同時中國的車市也迎來轉折點,長期壓抑的汽車消費得以釋放,大批的外資車企紛紛入駐,同時一批本土車企也迅速成長起來。現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汽車品牌以及汽車企業多的國家,而經過這么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以及中國汽車市場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少數品牌雄踞市場到今天的百花齊放,而中國消費者也正在走向成熟,并開始主導整個汽車消費市場。
本土車企挑戰大于機遇
2012年國內全年銷量排名前兩位仍然是通用和大眾汽車,但是少數企業獨占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更多車企開始搶占這個市場,如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在市場都有很好的表現,另外有一些車企在單個車型品牌上的銷量也尤為可觀,如福特的福克斯等。當前消費者也不再只是關注那么少數幾個車企的產品品牌,原先所謂的二線品牌品牌也正在逐漸落入到消費者的視線。
汽車市場多元化的局面已經出現。人們對一直主導市場的通用、大眾車型漸漸有了一種審美疲勞,人們希望看到更多不同樣式的車型以及品牌,哪怕是一些車型的配置、動力性能等,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表現一般,但憑借其車型外觀等同樣能吸引到消費者的關注。而在品牌忠誠度上,高端汽車消費人群或許對某些品牌仍然有著特別的鐘愛,而中低端消費者,特別是低端消費群體則更加強調車的性價比,而不是某個品牌,這也是導致了某些二線車企的一些車型能夠熱賣的原因。而這樣的一種發展環境對國內的自主品牌車企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如今本土車企包括其所擅長的中低端市場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外車企的關注,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由此導致如品牌糾紛,車型糾紛、標志的糾紛等也是層出不窮,這一方面是由于國內車企在自主產權的維權方面經驗不足,另外一方面也是國外車企對本土車企發起的一種挑戰,如何去應對這樣的挑戰,并將這些由訴訟引發的輿論效應為己所用,都是本土車企需要思考的。
此外,對于本土車企而言更為重要的還是練好內功。國內車企在基礎研發方面的技術依舊非常落后,很多核心技術也始終難有突破,以及供應商體系不夠健全,質量控制不夠穩定,以及在經營管理方面也存在種種問題,一些企業從多品牌再到單品牌,品牌經營方面始終沒有一個更加清晰的思路和固定的經營模式等。而很多企業也在尋找突破各種發展瓶頸的方法,只是許多企業始終沒有找到這個突破口,而本土車企所面臨的發展挑戰還遠遠不止這些。
外資車企發力低端市場前景待察
為了緩解交通的出行壓力,當前許多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限牌、限行、限號等政策,而這些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購車成本的增加,并導致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更高端的車型,而這對于國產車型的消費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日前有媒體證實某跨國車企將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一款廉價車型。外資車企紛紛向中低端市場下探,這無疑將搶占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當然短期內目前這樣的情況還不會發生。
首先外資車企做低端車,對原有的車企品牌形象是否會產生影響尚不可知。另外任何車企都面臨著勞動力成本和技術成本等方面的壓力,而且隨著物價、人工、原料的不斷上漲,如何在勞動力成本、技術成本不降低的情況下,依舊保證汽車產品的品質,其中會不會發生偷工減料的行為,這都是對汽車生產廠商的考驗。
雖然外資車企表示要發力中低端市場,但是在提出這個口號以后,將車型設計出來,再投入生產,后推向市場這當中將會經歷一個很長的時間。而本土企業應該抓住這段空隙時間,實現企業的發展壯大。
與此同時,外資車企的渠道建設也在向三四線城市延伸,但是高昂的車價,以及一些車企緩慢推進的國產化率依然是其重要的制約因素,不過隨著一些外資車企將推出低端車型,他們搶占三四線城市的步伐是否將加快,這些也是值得本土車企予以重視的。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