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采購量下滑,中小訂單成主流……在歐美經濟“重感冒”之下,國內皮具企業連連“打噴嚏”。海關總署日前發布公告顯示,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額8593.7億美元,同比增長7.3%,是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的增速新低,珠三角外貿企業訂單同比減少10%;一二月份鞋類箱包出口頹勢更加明顯,1月份我國箱包出口17.7億美元,下降7%,2月份箱包出口25.30億美元,下降12.13%。從全國大的皮具箱包集散地廣州三元里皮具商圈了解到,今年以來不少皮具企業出口量降2~3成,受成本上漲融資難、人民幣升值、歐債危機蔓延等因素的拖累,一些皮具廠商有單不敢接,皮具業出口形勢嚴峻。
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指出,今年一季度進出口增長速度“雙降”的局面重新出現,引起廣泛關注;“除市場需求不振外,競爭加劇、貿易環境趨緊等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今年我國皮具箱包外貿形勢相當嚴峻。”而據白云世界皮具貿易中心董事長胡光前介紹,三元里皮具商圈內外銷比重為3:7,歐美金融風險的陰霾依然沒有散去,外貿出口的外圍環境沒有明顯改善,目前對歐盟、非洲的出口下降的幅度比較大。
“一方面是國外需求不夠使得外部環境趨緊,另一方面,國內中小外貿企業的融資問題不容忽視。”白云世界皮具貿易中心辦公室主任方升來指出,去年以來,利比亞、敘利亞等國家經濟政治局勢動蕩,影響對北非、中非出口,加之生產成本不斷上漲以及銀行信貸收縮等因素影響,三元里皮具商圈的皮具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受到明顯影響。也有不少中小出口企業因為從銀行得不到正常貸款,放棄了已經到手且來之不易的國外訂單。
一季度全國居民物價消費指數同比上漲3.8%,將直接帶動各類物價上漲。“原材料持續上漲,已經讓許多中小皮具廠有單都不敢接。”廣州巧匠坊皮具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靈林表示,有些皮料一天一個價,再加上人民幣匯率波動,這些因素稍一變,本來可以賺的那點加工費可能都要賠進去,這讓一些中小皮具廠有外單都不敢接,這也是導致去年以來出口量下降的大原因。
中國皮革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蘇超英表示,從整個行業來看,規模以上企業均有完善的污水治理設施,但部分小企業污水排放仍不達標,嚴重影響了制革行業的整體聲譽,歐盟可能出臺對皮革制品中六鉻含量更嚴格的限制標準,給我國皮革產品出口帶來新的挑戰。據悉,上的綠色消費潮流已經開始影響我國箱包皮革制品的出口,目前我國制鞋、皮革企業使用偶氮染料比過去已經減少了很多,但仍有一定數量產品涌入歐美市場。面對歐盟的“綠色壁”,對皮革制品實施生態檢測認證已成為市場準入的前提條件。有關專家呼吁,我國應盡快建立起與接軌的生產與檢測體系,為企業拓展市場,創出知名品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