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類企業很難。”在東莞南城勝和廣場英國next鞋業公司上班,已在制鞋行業做了十多年的向先生一語道破了鞋企目前的狀況。“近年來,勞動密集型企業都面臨著相當大的壓力,大的壓力來自成本上升。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上升比較快,成本上去了,產品價格卻因競爭激烈無法大幅提價,成本難以轉嫁,利潤受到嚴重擠壓。”向先生說。
除了成本上漲之外,“產品同質化”更是鞋企們的心頭之痛。尤其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這個問題尤為嚴重。企業投入大量精力研發出新的產品問世沒幾天,其他企業就跟風上來模仿了。由于產品高度同質化,面對眾多的同類產品競爭時,企業面臨是否降價的難題。這讓人想起1987年的一天,在杭州武林廣場,5000多雙溫州鞋打著“劣質”印記,被扔進熊熊大火。頓時黑煙沖天,久久不散。這就是當時國內鞋業市場現狀的“縮影”,這些鞋子就是同質化競爭時代的產物,鞋企瘋狂的抄襲,粗制濫造,大打價格戰。此時,王振滔正在武漢回溫州的車上,22歲的他并沒有想到會“火燒連營”。
當時,國內鞋企業生產水平低、技術落后,以銷售低端產品為主。雖然現在國內鞋業技術水平比過去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鞋企仍然以OEM代工模式發展,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低端產品在市場上受到大力排斥。除此之外,近年來原材料價格飆漲,環保核查趨緊,人民幣匯率持續攀升等因素使國內企業利潤受到進一步擠壓。誠然,現在國內鞋業現狀要比過去好很多,但是國內鞋業的整體質量仍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要想贏得市場就得有質量過硬的產品。
領軍企業為行業注入信心
“質贏市場”這四個字對于當時1987年的溫州鞋企業來說是再塑“生命力”的全部,企業要把全部精力花費在轉變生產模式上。在臥薪嘗膽之后,王振滔大膽決定為溫州鞋正名。在12年后的一天,杭州市郊中村,在一片空地上,兩千多雙假冒奧康皮鞋,堆成小山,王振滔手持火把,奮力一扔,熊熊火焰映紅了半邊天。出人意料的是,這把火燒紅了溫州鞋。
隨著溫州鞋迅速走紅國內市場,一批以王振滔為代表的在行業內有影響力的溫州鞋企開始成為業內的驕傲,這些優質的企業帶領著中國鞋業逐步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大批的優秀品牌從市場中脫穎而出。榜樣的力量是偉大的,優秀的企業、個人能夠推動整個制鞋行業的健康發展,這些優秀的企業也需要專業平臺的包裝,讓行業人士廣為知曉,為整個行業注入信心與動力。“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抓住機會,推廣我們皮革與制鞋行業先進的企業,推廣優秀的品牌。”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李玉忠在中國首屆成品鞋十佳評選頒獎盛典上說。
鞋企征戰市場遇阻
王振滔燒毀的不是鞋,是我國鞋業頭頂上劣質的“帽子”。在溫州鞋躥紅國內市場之后,一些有前瞻意識的企業開始將觸角伸向國外市場,欲將中國品牌推出國門。由于我國鞋產品價格低廉,產品附加值較低,在市場的表現一直差強人意,這對我們皮革與制鞋行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過,這種情況在近年來仍未見明顯好轉,隨著近期歐盟市場環境的惡化,我國皮革鞋類出口企業利潤遭受更加嚴重的下滑。“現在歐美市場不景氣,去年下半年開始,公司的歐美訂單明顯下滑了30%。”廣州花都區獅嶺鎮生產女包的葉氏企業總經理唐志旺表示,其公司正感受來自歐美市場的陣陣“寒意”。受歐美市場需求萎縮影響,包括皮具行業在內的廣東眾多中小出口企業正面臨金融危機以來困難的時刻。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