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高盟新材”)將接受發審委的考核,如果順利過會將成為創業板的新成員。據悉,高盟新材主營反應型復合聚氨酯膠粘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屬于精細化工行業中的膠粘劑子行業。本次高盟新材擬發行2680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25.09%。
然而,高盟新材所屬行業的特性,令其在供應商和客戶的“夾縫”中降低了議價能力。由于中石化等供應商苛刻的預付款要求,公司近年來應收賬款和預付款與日俱增,令高盟新材的資金鏈趨于緊張。記者還了解到,高盟新材對主要供應商存在過度的依賴,這或將會成為公司上市的“硬傷”。
預付款、應收賬高居不下
如眾多計劃上市的公司一樣,在報告期內,高盟新材的業績增長顯著。招股申報稿顯示,公司2008年-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04億元、2.2億元和3.3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2124.75萬元、2966.96萬元和3933.56萬元。其中,2009年和2010年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分別為39.64%和32.58%。
雖然有亮麗的業績做掩飾,但實際上高盟新材的資金鏈日趨緊張。仔細觀察公司的資產負債情況,隨著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大,高盟新材的預付款和應收賬也是與日俱增。申報稿顯示,公司2008年、2009年、2010年應收賬款凈額分別高達4,914.87 萬元、6,099.61 萬元、5,878.67 萬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24.04%、27.64%、17.38%。而截至去年年底賬齡在1 年以內的應收賬款余額比例為99.51%。
這邊廂應收賬款激增,那邊廂公司的預付款也是高居不下。從歷年高盟新材的財報來看,2008年至2010年,高盟新材的應收賬款依次為41萬元、173.25萬元和365.59萬元,增長速度著實驚人。
在預付款和應收賬款的雙重夾擊下,公司的資金鏈受到來自原料供應商和客戶的“(文章來源本站)夾擊”。公司在招股申報稿中也表示,公司的主要大客戶均為上市公司和行業龍頭,財務和經營狀況良好且商業信用度高,支付能力強。“盡管如此,隨著公司對下游客戶的不斷拓展,若新老客戶的財務狀況惡化、出現經營危機或者信用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公司資金周轉速度與運營效率可能會降低,存在流動性風險或壞賬風險。”
“命懸”中石化
高盟新材資金鏈的“囧”況也反映在客戶過度集中上。
由于公司主要原材料存在一定的技術壁壘,行業內能提供高品質原料的廠家較為集中。據悉,高盟新材近年來主要向大型國有化工企業、合資企業采購主要原材料。2008年至2010 年三年間公司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的金額占原材料采購金額的比例分別為56.6%、58.5%、52.3%,采購集中度較高。較高的采購集中度可能會使公司原材料的采購價格受到供應商超越市場價格變動的提價行為影響,也可能引發采購集中帶來的質量問題風險,從而影響公司的生產經營。
有一家企業在供應商的名單中如影隨形,這就是著名的中石化。自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間,中石化始終位列高盟新材供應商的前兩名。期間,高盟新材向中石化采購的金額依次為2,666萬元、1,971萬元和4,592萬元,占采購金額的比例依次為18.3%、14.8%和18.9%。
根據交易數據,記者計算了在報告期內高盟新材向中石化的關聯交易累計金額,一共(文章來源本站)是9229萬,排在全部供應商采購金額位。可見,中石化對高盟新材的原料供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這位原料供應商可并不是盞“省油的燈”,給高盟新材開出了苛刻的銷售條件。高盟新材在申報稿中表示,公司獲取資金支持與所處行業有關,而上游為石油化工行業,下游為包裝行業。公司的原材料向包括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拜耳公司等大型國企、跨國公司以及保持長期良好合作關系的化工企業采購。在流程上,先由采購部根據公司經營目標制訂采購計劃,再靈活調整采購價格。
但據透露,公司的上游供應商主要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遼陽昌旺化工有限公司、臨沂市金沂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上述供應商對貨款結算一般要求現款現貨,有時還需要公司提前預付貨款。另外,公司還表示,如中石化就要求公司提前預付原材料款。
對此,有行內人士表示,公司應該拓寬原料供應的渠道,改變行業‘夾心餅’的“囧”況,提升議價能力,“隨著國內原材料供應格局的變化,華工原材料采購將會有更多的選擇,從而保障了公司能夠按照市場價格獲得足量優質的生產必需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