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用量達上百萬噸的建筑膠粘劑 ,將加上一道安全鎖。7月2日,廈門檢驗檢疫局一項新的科研課題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評審。專家鑒定指出,該局《進出口建筑用膠粘劑對建筑、環境及人體安全的風險評估和關鍵技術研究》達到了先進水平,總體思路科學合理、技術方案清晰完整、數據結果準確可靠。
據介紹,這一課題建立了建筑用膠粘劑的系統分類和標準體系、與接軌的安全風險分析方法、配套的檢測方法,并終提出風險管理機制,為質量監管部門提供了決策依據,實現了五大創新。
這五大創新分別為:提出安全檢驗標準體系的新模型,填補了國內建筑用膠粘劑標準體系研究空白;首次引入模擬取樣法(Bootstrap)、上限控制法(UCL)、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與標簽制度分類法(GHS)對有毒有害物質進行系統的風險評估;首次將模糊數學和灰色理論相結合,建立了建筑用膠粘劑結構安全評價體系模型;建立進出口建筑用膠粘劑中多種有毒有害成分的檢測技術,提出了一套科學嚴格的結構安全檢測方法;提出進出口建筑用膠粘劑的檢驗監管采取備案登記和口岸核(抽)查相結合的檢驗監管新模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污染已經不容忽視。建筑用膠粘劑被廣泛用于建筑物的玻璃幕墻、石材、木材、鋼結構粘接等。目前在我國每年用量達上百萬噸。此物使用后多長期存于環境。伴生的相關化合物,如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甲苯二異氰酸酯、鄰苯二甲酸酯,等等,具有很強的致癌、致畸、致呼吸道疾病等毒害作用。近年來,硅酮結構膠、木材粘接膠污染環境等建筑用膠粘劑問題屢見報端、觸目驚心。
我國有關建筑用膠粘劑的安全衛生標準及法規工作起步較晚。截至目前,已制定膠粘劑標準100多種,針對建筑用膠粘劑的為少數,且主要強調膠粘劑品質、忽略膠粘劑的環境安全。從全球情況,相關標準中有關品種劃分方法也比較粗略,有毒有害物質種類規定不全、配套檢測方法缺失。
廈門檢驗檢疫局科技人員從建筑用膠粘劑的種類、組成、有毒有害物質、檢測方法、遷移規律、風險分析等入手,展開了系統研究。他們將建筑用膠粘劑按粘接材料分為6類、按用途分為3類、按化學成分分為12小類,形成了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的9個方法,以及結構安全檢測的一整套方案。
在對各口岸進出口建筑用膠粘劑中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含量分析匯總后,他們發現,游離甲醛、甲苯、二甲苯、總揮發性有機物的合格率較低,據此專門提出了進出口檢驗標準體系模型。業內人士指出,此舉填補了國內有關進出口建筑用膠粘劑標準體系研究的空白,對保障公眾健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