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
錢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
對于科學家來說更是如此。
科學家該不該有錢,該不該賺錢,
人們一直諱莫如深,似乎他們天生
就應該兩袖清風,一窮到底。
1964年10月16日,
我國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鄧稼先拿到了10元獎金。
3年后,顆氫彈爆炸成功,
他拿到的獎金依然是10元。
2017年,
王夢恕曬出自己的收入,
月薪也才不到2萬。
而此時,我國很多公司的高管,
年薪早已超過百萬。
科學家就是窮?
科學家,就應該窮?
看到這些數字,很多人不淡定了。
當科學家有什么好?還有人說,
現在大部分小學生的夢想都是
長大后做網紅,因為網紅有錢。
然而,科學家真的都這么窮嗎?
非也,下面我們要說的這位科學家的
事跡就是一個“科學家成功致富”的案例,
它向我們證明,科學家也可以很有錢。
憑他們的刻苦、高智商和創造性勞動,
為什么不可以呢?
這位科學家名叫畢玉遂,
是山東理工大學的一名普通教授。
2017年,因轉讓價值5個億的
“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專利,
獲得了其中80%整整4個億的收益。
科技讓國家富強,
國家讓科研人員致富,
隨著國家各項改革的深入,
這將不是神話。
一個專利值5個億,
拿出4個億來給個人,
這就是國家的誠意。
那么,
到底是什么樣的專利這么值錢呢?
首先,這個專利打破了世界壟斷;
其次,它將解決泡沫生產污染的問題,
對全球環境保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專利研究過程十分坎坷,
基于它5個億的價值,
很多人一直虎視眈眈。
創造者畢玉遂在這個過程中
可謂膽戰心驚,殫精竭慮。
2003年,
畢玉遂次意識到泡沫生產
存在的問題,即會產生大量氟利昂,
破壞臭氧層。破壞臭氧層并不是冰箱的“專利”,
只要生產中用到泡沫的產品,
例如沙發、床墊,飛機、汽車,
甚至是航天器的構件,都會產生這一問題。
做泡沫需要用到發泡劑,
傳統生產發泡劑的方式
會釋放出大量氟利昂,這種物質
在大氣中保存的時間超過100年
泡沫是污染物的重要來源之一,
而發泡劑技術一直被歐美壟斷,
始終沒有解決環保中的問題。
找到更清潔的發泡劑,
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當時,畢玉遂已經49歲,
還有10年左右就可以退休了。
即便如此,他還是決定一試。
深入研究后,
畢玉遂發現現有的發泡劑都是物理發泡,
不會參與到泡沫反應過程中,
而在這一方面,歐美的技術已經非常完善,
想要取得突破,幾乎沒有任何可能。
這反而激起了畢玉遂探索的興趣。
他另辟蹊徑,
決定研發化學泡沫劑。
研究過程中,問題接踵而來。
先是在申請科研經費的時候,
由于沒有現有的研究基礎作為支撐,
多次吃了閉門羹。此外,
這項研究對國家很重要,保密程度很高。
為此,他不能公開發表論文。
沒有錢,沒有名,怎么辦?
擼起袖子干吧!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畢玉遂拿出自己的全部工資,
又找朋友借了很多錢,開始組建團隊。
每個人都很投入,每天除了吃飯睡覺,
大家都在努力攻克這個難題。
畢玉遂
幾乎每天都待在實驗室里,
幾年來高強度的工作
把他的黑發熬成了滿頭銀絲。
在他的腦海里,
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攻克難題,
如何讓實驗更快出成果。
實驗需要用到紙杯,
他們就自己買。
每天用掉的紙杯有幾麻袋,
5年時間里,
他們總共買了16萬個紙杯。
2008年,
經過5年的思考和籌備,
畢玉遂終于初步形成 一個想法,
實驗思路更清晰了。
那一年暑假,
兒子畢戈華回國探親,
得知發泡劑理論已經取得突破,
即將進入試驗研究狀態,
決定先中止留學,和父親一起進行
化學發泡劑的合成研究。
為了保密,
實驗只有父子兩人參與。
經過幾萬次實驗,2011年,他們終于
掌握了聚氨酯發泡的化學反應機理,
合成了反應需要的新物質。
眼看就要成功,問題卻又來了。
樣品剛一研發出來,就有感興趣的
跨國公司想要檢測他們的樣品。
2011年3月17日,
畢玉遂和兒子以及兩名學生,
帶著2500毫升樣品,來到外國公司委托的
華東理工大學高分子實驗室。
整個檢測過程
都在緊張的氣氛中進行,
對方的目光一直盯著樣品。測試時,
畢玉遂就自己拿著樣品往里加,
一滴都不敢外漏。
結果出來后,這家公司很滿意,
邀請他們去德國進一步做實驗。
這一次,
同樣所有的實驗過程都在
畢玉遂和畢戈華的視線范圍內進行。
實驗結束后,對方很滿意,
希望繼續合作,但他們要求
先提供半噸產品。
如果當時畢玉遂選擇與其合作,
收益一定可觀,但他從一開始想的就是
這項技術對國家的意義。
因此,他拒絕了,“那不可以,
我們的產品還沒有得到專利保護,
這是原則問題”。合作終止。
更大的問題在后面,
2013年國慶節前夜,
畢玉遂的實驗室門鎖竟然
被撬了。不僅如此,
與他相關的實驗室都被盜了。
畢玉遂相關實驗室的門鎖在國慶前夜被撬
實驗室18臺電腦的硬盤
都被盜走了,但這些硬盤并不值錢,
很顯然,對方并不是為了偷計算機,
而是為了“偷”發泡劑的技術。
這個“小偷”終沒有得逞,
他千算萬算,終沒有算過畢玉遂的
認真和仔細。為了防止機密被竊取,
畢玉遂從來不在實驗室放任何
相關的資料和樣品。
這件事
讓畢玉遂意識到得盡快出成果,
好讓專利得到合法的保護。
如何把創新成果產業化,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他開始帶領團隊加班加點地干,
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2011年到2017年,
他們做了超過12萬次的實驗。
申請專利時問題又來了,
畢玉遂找了當地的專利代理,
但他們的業務水平達不到要求,
又耽擱了好幾年。
直到2016年2月,
事情才出現轉機,新上任的
山東理工大學校長王學真,
了解到情況后,給國務院寫了封信,
詳細介紹這一技術,信很快得到回應,
王學真說這是他“這一生中
做的有意義的事”。
2016年5月份,
國家知識產權局調研組進駐
山東理工大學,指導國內專利的
布局、撰寫、申請等工作,終高效
完成了4件國內核心發明專利
和1項專利的主體撰寫,
讓科研成果獲得大保護。
2017年,這一技術的專利網布局完成。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
化學發明審查部處長唐少華介紹:
“經過檢索,無氯氟聚氨脂化學發泡劑,
是革命性的顛覆性的發明,
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和技術發明。”
此時,
畢玉遂已經63歲了。
經過14年的奮戰,
付出終于有了回報。
這一技術專利的價值高達5億元,
刷新了山東省專利許可記錄,也是迄今為止,
全國高校專利授權的高紀錄。
在2018年科技成果轉化報告中,
山東理工大學憑借畢玉遂的
這一技術成果排名,
清華等名校都排在這首普通學校的后面。
這項技術
每年可減排將近20噸量的二氧化碳,
它使我國由大的聚氨酯生產國,
變成該領域先進技術的引領者。
歷經十幾年艱苦奮斗之后,
一夜之間,從普通大學教授
變成億萬富翁,
畢玉遂的生活有發生什么變化嗎?
答案:沒有。
他說:“在我有生之年,
必定讓全球所有有機泡沫材料中的
發泡劑換成中國制造。”
然而,
沒有了后顧之憂,
畢玉遂就能夠更專心地做研究,
也可以心無旁騖地去做
更多他想做的事情。
不僅是畢玉遂,
所有憑借自己努力做出科研成果的
科學家們都一樣。他們都趕上了好時代,
勞動得到了認可,付出得到了回報。
未來,他們都可以更專心地做研究。
科學家不會再窮了!
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
告訴下一代:去做個科學家吧!
科學家也能生活得很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