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12月8日訊 聚氨酯被發現的80年來,發泡劑技術和市場一直被西方歐美國家壟斷。但即使西方先進的第四代發泡劑仍會產生大量破壞臭氧層的氟利昂等氯氟烴物質。從2003年,畢玉遂便萌發了研制化學發泡劑的想法。
畢玉遂的實驗室里有成堆用訂書機裝訂的的紙盒子,畢教授和團隊每天重要的工作都是圍繞這些紙盒展開。沒有科研經費,畢玉遂就自己掏錢,買來紙,和學生一起疊實驗用紙盒。實驗需要容器,他前后買了16萬個紙杯,每天都要用掉好幾麻袋。經過十幾萬次實驗,一頭黑發變成滿頭白發,2011年,畢玉遂終于掌握了聚氨酯發泡的化學反應機理,合成了反應需要的新物質。
2016年4月,國家知識產權局調研組來到山東理工大學,建議強化專利布局,擴大保護主題,從全球范圍內著眼,讓科研成果獲得大保護。專門針對新型發泡劑成立的國內知識服務團隊迅速投入工作,高效完成了4件國內核心發明專利和1項專利的主體撰寫。
2018年4月10日,淄博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5億元人民幣,獲得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20年除美國、加拿大市場以外的專利獨占許可使用權。我國也將從世界上大的聚氨酯生產國轉變為先進技術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