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鋰電池板塊已成為市場資金爭相追逐的對象。6月以來,鋰電池指數漲幅高達21%,遠遠跑贏同期大盤及中小創指數。趁著概念大熱,越來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宣布進軍鋰電池產業鏈。
天際股份是這個陣營中的“新兵”。這家主營家用電器制造的公司,上市僅一年便意圖跨界。這家公司打算收購江蘇新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份。據介紹,新泰材料主營六氟磷酸鋰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天際股份表示,重組完成后,公司將進入鋰離子電池材料行業,實現“家電 鋰離子電池材料”雙主業發展格局。首次重組便涉足時下大熱的鋰電池概念,“高估值”與“高業績承諾”對于天際股份而言,似乎在所難免。
根據該公司的交易草案,新泰股份估值高達27億元,增值率高達1794.73%。不僅如此,相較于新泰股份2015年1月5000萬元的估值,此次交易估值更是翻了整整54倍。
查看新泰材料的財務報表,其業績狀況不如估值那般亮眼。公開資料顯示,新泰材料2014年、2015年的凈利潤為-1065.26萬元、1708.00萬元。在今年季度,新泰材料實現高速發展,凈利潤一舉躍至6547.64萬元。
在新泰材料凈利潤上漲背后,是六氟磷酸鋰平均單價的飆升。數據顯示,六氟磷酸鋰在今年平均單價為26.68萬元/噸,較2015年翻了近三倍。加上新泰材料年產能的擴大,公司業績能如此大幅增進并不難理解。
雖是如此,新泰材料1080噸的年產能,與多氟多、必康股份等龍頭高達5000噸以上的年產能相比仍處弱勢,加上新泰材料主營業務單一,能否承受六氟磷酸鋰單價的波動仍需考察。
目前,新華化工、興創源投資、新昊投資等3名交易對方已作出未來三年業績承諾,新泰材料2016年-2018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87億元、2.40億元、2.48億元。
除了天際股份,雙杰電氣也宣布進軍鋰電池產業。雙杰電氣19日公告顯示,公司擬以現金方式對天津東皋膜技術有限公司增資1.3億元。本次增資后,雙杰電氣持有天津東皋膜31%股權,成為大股東。
公開資料顯示,天津東皋膜是一家研發、制造、銷售鋰離子電池隔膜的民營企業,目前主要產品為雙面陶瓷涂層隔膜。
對比天際股份的跨界并購,以增資方式切入鋰電池產業鏈的雙杰電氣手法則更為激進。首先,天津東皋膜公司在此次交易中的估值為2.6億元,溢價逾百倍。此外,天津東皋膜公司在2015年及今年1季度均處于虧損狀態,公司2015年凈資產也為負值,到今年季度凈資產僅為249.85萬元。
不過,市場仍以“一字板”漲停肯定了雙杰電氣的這次增資。20日的龍虎榜顯示,在雙杰電氣的此次上漲中,機構與游資紛紛搶籌。其中,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四季路證券營業部以2848.01萬元的買入金額,位列買一席位。
實際上,天際股份與雙杰電氣代表了目前市場進入鋰電池產業鏈的兩種風向。不論是選擇鋰電池產業鏈中的成長性標的,還是選擇簡單粗暴的先布局后發展,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始終都要面對兩方面的問題。其一,利潤是否能達預期;其二,這樣快速涌入會否造成產能過剩,終落得一場空?
這恐怕要從整個鋰電池產業鏈業績釋放的邏輯說起。總體看來,鋰電池產業鏈的業績釋放是自上而下的,先由政策驅動,再到新能源汽車放量,后傳導至鋰電池及鋰電池原材料。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13.2萬輛,銷售為12.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31.4%和134.1%。中泰證券研究報告判斷,這一爆發式增長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旺盛需求。
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給鋰電池產業鏈的爆發提供了一個樂觀的背景,但技術瓶頸未突破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也面臨著行業競爭加劇,電動汽車銷量低于預期的風險。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如此蜂擁而上會否導致新能源汽車上游行業產能過剩?市場仍存兩種聲音。國泰君安研報表示,“我們判斷2016年電動汽車銷量將達70萬輛,對應動力鋰電池需求30Gwh,據我們自下而上的統計,2016年底動力鋰電池累計建成產能45Gwh,據了解從產線投產到完全達產還需要6-12個月,即2016年新建產能完全達產要到2017年,2016年動力鋰電池行業有效產能約35Gwh左右,行業產能利用率86%,行業供需處于健康狀態。”
也有分析者表示,“鋰電的供需不能一概而論,像低級的正極材料錳酸鋰,的確是行業毛利很低,另外低端的隔膜產品盈利也不好。但是高端的隔膜產品,尤其是濕法隔膜,我國15年生產的量僅占到總量的25%,還有三元正極材料622,這些國內供應量都還比較少,所以是結構性的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