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討新常態下中國制鞋產業的發展趨勢,推動制鞋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以“產業對話,創新智變”為主題的第四屆(2015)中國制鞋產業發展高層論壇于12月17日在安徽宿州成功召開。
宿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史翔
在此次制鞋發展論壇上,宿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史翔對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宿州發展新戰略進行解讀,他提到在未來,在即將開始的“十三五”新征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道路上,宿州將重點從以下3方面實現更快更穩定轉型升級:
一、推動創新發展。依托宿州市現有的云計算產業基地,通過互聯網+定制生產的模式創新,鼓勵大型著名的鞋企通過互聯網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開發出諸如定位功能鞋、深度定制鞋,加快形成一批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的企業;鼓勵發展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眾創空間,加快構建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雙創”空間,努力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二、延伸產業鏈條。根據整鞋企業發展需求,不斷培育并完善從產品設計、倉儲運輸、原料采購、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到終端零售一系列產業鏈條流程,全面提升產業的綜合競爭優勢。宿州制鞋產業城的鞋材市場目前正在裝修,預計明年春節將正式投入運營,宿州市委市政府將堅持把產業鏈和招商作為建設現代制鞋企業體系的重要舉措,繪制制鞋產業鏈、招商路線圖,瞄準產業鏈的龍頭企業和產品鏈的高端產品,鎖定重點區域和行業重點企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將鞋城打造成大項目聚集、中小項目產業鏈條完整,集群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基地。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宿州市委市政府未來將設立多種形式的債權和股權性基金,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向制鞋產業和企業集聚,推動制鞋企業主動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企業的“過橋”資金,同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優化公共服務、維護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等方面;另外,宿州市委市政府將會積極創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環境,努力打造高效共贏的政府服務,確保各類鞋企在宿州放心投資、安心經營。總之未來是創新的天地,通過創新能推動更多新技術、產品和業態模式,從而實現制鞋產業的轉型,永葆產業的競爭力。
“十二五”以來,宿州鞋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長足發展,形成了從皮革加工、鞋材配套到成鞋生產的完整產業鏈條,現代制鞋產業體系日臻完善,在鞋城建設之初就以打造中國現代制鞋產業、成為加工制造業轉型升級新為目標,綜合規劃了鞋城的建設路徑和產業發展藍圖,為鞋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建設過程中,宿州鞋城按照“規劃先行、建設緊跟、招商同步”的原則堅持“工業化、城鎮化”雙門驅動,積極推動園區建設與產業發展,也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1年初,宿州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啟動了建設中國中部(宿州)鞋業生產基地,圍繞“思想解放先導區、特色產業區、優質要素富集區、幸福生活新城區”的發展定位,努力探索一條“以產帶城、以城促產、產城互融”的一體化發展新路徑,以打造中國中部地區制鞋產業集群轉移中心承載地為目標,力爭在5~10年的時間,建成20平方公里的鞋業生產工業園區,吸納20萬人就業,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利稅50億元,以建設成為“思想解放先導區、新型產業區、優質要素富集區、幸福生活新城區”為目標。
2014年9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授予宿州現代制鞋產業城“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宿州”的稱號。
2014年,宿州“鞋城”完成工業總產值60億元,鞋城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53億元,帶動3萬多人就業。根據中國皮革協會統計,2014年“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宿州”已成為全國11個特色制鞋產業聚集區之一。
今年以來,“鞋城”保持逆勢增長,前11個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8億元,同比增長13.63%;實現稅收5.93億元,同比增長6.06%。目前,宿州“鞋城”建成區面積已達6.8平方公里,注冊登記企業及工商個體戶等1913家,吸納就業3.6萬人。截止目前,百麗、康奈、東藝、鴻星爾克、野力體育、大東鞋業等90余家,其中47家企業目前已正式投產運營,宿州正在逐漸成為運作品牌相對集聚的產業基地,環境相對優越的“宜居之城”。
史翔市長希望借助本次鞋業高峰論壇與會嘉賓和專業人士的交流和溝通,更多業內朋友會有機會來到宿州考察觀光,更多業內人士會憑借他們獨到的戰略眼光和創新智慧,為宿州制鞋產業的發展指點迷津、出謀劃策,共同托起中國制鞋產業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