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TPR鞋材開工持續處于低位,調研樣本全年平均開工率在41%,高60%,低僅維持在20%附近。TPR鞋材開工變化主要受到終端制鞋業的影響。而去年,中國制鞋業整體萎靡,訂單繼續呈現流失。而制鞋業受到五大制約因素的影響,導致生產空間進一步下降。
一、由于鞋類行業面臨嚴峻發展困境,大多數實體企業面臨基金困難的問題。2015年,國內鞋企繼續呈現倒閉潮,不乏大型的上市鞋企。而中小工廠更是步履維艱,加之原材料價格高于往年,且波動較為頻繁、幅度較大。成本的大增,以及原材料價格后市不確定性,導致對后續接單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下游開工。
二、國內人工成本繼續陡升。由于國內終端訂單匱乏,工廠開工時間大大縮短,由于收入呈現下降且開工時間無法得到保證,嚴重打壓工人外出務工積極性。每年初,沿海鞋企都會面臨招工難問題,進而帶動工人工資上漲,加之國家保險法完善,較大型鞋企均有職工養老保險,導致企業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加。
三、東南亞地區訂單繼續增長。除了近幾年體現出較為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及相對寬厚的政府扶植政策,出口環境對東南亞地區鞋類出口愈發有利。以越南為例,2015年歐盟與越南達成鞋類貿易關稅協定,越南鞋類有望在2016年實現零關稅出口。而鞋類出口市場中,愈發占據優勢。據相關機構統計,越南已搶走中國鞋類出口30%的訂單,成為世界第二大制鞋大國。隨著出口優勢的進一步增加,中國制鞋業將面臨嚴峻挑戰。
四、出口環境進一步惡化。中國鞋類出口量一度占到國內產量的60%左右。目前中國國內制鞋基地主要集中在三個省份,分別為廣東、福建、浙江。其中粵、閩兩省主要以出口歐美國家為主,而浙江地區,除了針對歐美傳統市場,東歐及俄羅斯也是主要的出口地。而從2014年起,東歐及俄羅斯政治及經濟格局均呈現動蕩。烏克蘭內戰、俄羅斯盧布貶值、當地居民購買力下降等因素,嚴重制約著中國鞋類訂單的出口。而歐美地區,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進一步加劇,而東南亞等競爭對手優勢愈發明顯。
五、國家政策扶植力度減弱。近年,中國倡導制造業轉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壓制。以浙江省為例,自溫嶺1.14火災事件后,政府加快了針對制鞋業的一系列整改計劃。而2015年“7.14”坍塌事件直接導致政府對落后鞋企的整改介入,出臺了針對制鞋工廠違章建筑拆除的決定。導致一部分不合規的中小企業倒閉,對制鞋業產生較大沖擊。
總結來看,中國制鞋業無論是從自身生產成本,還是從出口環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均不占據優勢。從宏觀來看,國家積極倡導傳統企業轉型,淘汰產能過剩、落后產業,也對中國制鞋業的長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未來中國制鞋業仍將處于萎縮中,由于作為代工產業的成本優勢不在,產業結構調整及品牌全球化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