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時間、10萬塊錢,可以做什么?答案很多。對于南京市博物館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工程師汪桔生來說,有了這兩個條件,他就可以和博物館的同伴們一起將一座長9米、寬3.2米、高3.4米的珍貴南朝古墓從江寧搬到位于朝天宮的市博物館內。
事實上,原址保護重要墓葬在考古界并不稀罕,但要說整體搬遷一座古代墓葬,在全國考古界卻是頭一次。
初,市博物館希望可以原址保護這處墓葬,但是此地的用途原本就已有規劃,加上古墓所處的位置很低,一旦下雨,墓葬就會被淹,也不適合原址保護。
于是市博物館開始策劃一項中國考古界從未有過的搬遷計劃——整體遷移一座大墓。以往遇到搬遷古墓葬,通常都是將墓磚拆除后編號,回到博物館后再根據編號恢復原狀。但這座南朝大墓卻無法采用這種相對簡單的辦法,因為那些埋藏了1500年的墓磚看似完整,但只要輕輕一碰就會變成一堆渣子。
終的保障方案看上去頗似一塊“夾心餅干”,墓室的后壁是“心”,聚氨酯泡劑、聚氨酯泡沫、木板、鋼板、鋼架則成為保護墓室后壁的一層層“餅干”。
汪桔生告訴記者,他們首先把木頭做成模型塞進后壁佛塔深浮雕殘缺的縫隙內,直至縫隙全部被填死,同時輔以高彈力的聚氨酯泡劑填縫定型。然后再用聚氨酯硬、軟泡沫將后壁完整覆蓋,繼而用模板緊緊封住后壁,確保固定。
接著,墓底又被打上了一層厚厚的鋼板,底部插入兩根“工”字鋼,以備起吊。而外圍焊接的幾十根鋼材則形成了墓室后壁堅固的保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