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消息,合成革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將要升級,新標準預計于年內出臺。
分析人士認為,新標準將參照溫州合成革行業整合的經驗,一些指標的要求會更為嚴格。當前合成革行業產能過剩、景氣低迷,預計環保約束將限制行業整體開工率,相關龍頭企業的盈利狀況有望出現好轉。
分析人士稱,很多化工行業的子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通過實施較為嚴格的環保措施可以快速去產能,并改善行業盈利狀況。在草甘膦、印染等行業,這一邏輯已經得到印證,合成革行業也有望再一次印證這一邏輯。
資料顯示,人造革、合成革產品是天然皮革的替代材料,由革基布(織造布、無紡布)和涂覆樹脂兩部分構成,根據材料和工藝分為:PVC人造革、PU合成革和超細纖維PU合成革。PVC人造革作為初代人工皮革,生產過程中加入增塑劑DOP和含鉛、鎘等重金屬元素的穩定劑,且難于降解,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發達國家已禁止使用,在我國也處于被PU合成革逐步取代的階段。
目前,全球合成革市場以PU合成革為主,性能更優的超纖PU合成革在快速發展中。PU革和超纖PU革均需要使用PU漿料作為涂覆樹脂,PU漿料使用DMF作為溶劑,且PU革的干/濕法生產過程都要使用DMF,因此,DMF廢氣排放成為行業主要污染之一。這也是溫州整治方案中對DMF空氣濃度制定專項指標的原因。
券商分析師介紹,我國合成革行業產能過剩至少20%-30%,下游應用包括裝飾用革、鞋革、服裝革、箱包革、家具革、汽車內飾革、球革等,當前需求較為平淡,過剩恐更為嚴重。以溫州為例,當地合成革產能全國占比應該接近50%,但產量只有全國20%不到。一些企業在環保整治之前就已經關停。
受產能過剩影響,相關公司業績持續下滑。據Wind數據統計,禾欣股份、雙象股份、華峰超纖、安利股份、同大股份5家合成革上市公司2012年合計實現凈利潤26851萬元,同比下降13.28%;2013年一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4164.7萬元,同比下降18.07%。
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未來相關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否像預期中的那樣轉好,需要看環保整治的力度。合成革行業的產能集中度不高,企業數量龐大,相對而言監管的難度也比較大,需要有關部門下大力氣去推進。
禾欣股份公司是國內PU合成革行業產能規模大、產業鏈配套完整的企業。其產品覆蓋PU合成革整個生產鏈,包括PU合成革、超細纖維PU合成革、合成革基布、PU樹脂漿料、色料、色粉等業務,具備年產PU合成革2350萬米的生產能力。公司為國內一家擁有企業技術中心的PU合成革制造企業,產品以高端產品為主,占據了我國高檔PU合成革市場13%左右的市場份額。公司與世界超細纖維合成革頂尖企業日本可樂麗公司就超細纖維合成革生產技術開展了長期的合作研究,雙方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禾欣可樂麗超纖皮(嘉興)有限公司(公司控股66.6%),這也是可樂麗公司全球首家海外投資伙伴。禾欣可樂麗2012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225萬元。
雙象股份公司是國內一家同時具備超細纖維超真皮革、PU合成革和PVC人造革生產能力的企業,產品覆蓋鞋革、家具革、球革、箱包革和汽車內飾等領域,不同型號、規格和品種多達上千種。生態革產品產量居于行業第二,PVC人造革處于行業前列;在球革領域,公司是行業的,中高端足球革市場占有率超過70%。
超纖超真皮革產業化:公司以募集資金32747.2萬元投資“年產600萬平方米LDPE/PU超細旦聚氨酯短纖維超真皮革國家產業化項目”,項目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5億萬元,年利潤總額7405萬元(截至2010年中期項目累計投入3343.68萬元)。國內只有雙象、上海華峰、山東同大等少數廠商掌握超細纖維超真皮革生產技術,具備實際生產能力。日韓超纖產量占全球比重超過50%。公司募投項目為更先進的定島纖維,產品定位于替代進口。在公司三類主導產品中,超細纖維超真皮革毛利率高,達26.04%,對原材料價格敏感性較低。(截止2012年中期末共投入募資24630.31萬元,2012年上半年實現效益135.51萬元)
超纖技術:公司承擔并完成了人造革合成革行業的國家“863計劃”項目—超細纖維超真皮革關鍵技術研究。該項目打破了行業以非彈性材料為島紡絲的傳統,首次以彈性材料聚氨酯為島并采用定島復合紡絲技術,是超細纖維技術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實現了聚氨酯的短纖維化和超細化。基于這項技術生產的超真皮革彈性可以增加20%以上,柔軟指標提高1倍以上,伸長率達到90%-120%,舒適度大幅提升。該項技術改變了我國長期處于高檔仿真皮革生產技術追隨者的局面,填補了我國在仿真皮革原創性技術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