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之前的廢水呈黑色、氣味濃重,處理后的廢水顏色變淡,異味減少。”近日,在浙江豪登合成革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崇林指著眼前的兩個小瓶告訴記者,自從采用新型“生化處理”技術,廢水氨氮提標治理效果明顯,公司廢水處理中心因此通過了驗收。
合成革行業在麗水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區共有26家合成革企業。近年來,為進一步優化開發區招商環境,改善群眾生活品質,開發區管委會聯合企業深入開展廢水、廢氣治理工作,廢水氨氮提標治理便是其中關鍵一環。
2011年初,開發區環保局與溫州環境保護設計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開展治理合作,利用塔頂水二甲胺生化處理技術,拉開了合成革行業廢水氨氮提標治理的序幕。
“氨氮是全國‘十二五’減排規劃中新增的指標,合成革行業在全國沒有成熟的治理方式和治理經驗,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探索。”開發區環保局綜合科科長葉東升表示,通過采用“生化處理”的新工藝,全面改造合成革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從而找到了環境治理的新路子。
浙江利馬革業有限公司是首家完成合成革廢水氨氮達標改造的試點企業。記者來到公司的廢水處理中心,只見約50平方米的范圍內裝置著復雜的處理設備,公司辦公室主任項光堅向記者介紹起了其中的奧秘。設備在處理污水時,先采用DG生化組合處理工藝對塔頂水、洗塔廢水等高化學需氧量(COD)、高氨氮廢水進行預處理,再將處理后的廢水和新產生的廢水導入生化處理站進行處理。這一過程,使氨氮指標從200—300mg/l下降至35mg/l以下,達到企業的排放標準,接著再由水閣污水處理中心進一步深化處理,確保排放的廢水中氨氮指標符合環保標準。
“整個設備改造,要花費100萬元左右,對于企業來說這是一筆長遠開銷,這不僅能改善企業內部工作環境,也能消除一大污染,其環境效益、社會效益遠遠大于經濟效益。”項光堅如是說。
通過改造,目前開發區已有10家企業的廢水處理中心通過驗收,達到了排放標準,其余16家合成革企業正在努力進行技術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