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國汽車工業的60周年,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董建平也迎來60歲。從當年在汽車局到合資企業負責采購再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分管零部件,幾十年來他感受著中國汽車零部件伴隨中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但其中隱含的很多問題卻遲遲沒有得到太多根本性轉變,他表示:“巨大的市場讓很多零部件企業沉溺于國內,進行著低端化生產。中國零部件未來的出路就是要走出去融入競爭,這是一個必由選擇。”
回顧中國汽車工業過去的60年,董建平認為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三個階段”。所謂“兩個時期”就是以改革開放為節點劃分,前后是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而“三個階段”是指過去為卡車服務的零部件體系;到后來“缺重少輕”的年代開始發展轎車工業,出現給轎車配套的零部件體系;再到加入WTO之后,中國零部件開始面向市場,民營企業也得到蓬勃發展。如今,中國零部件的出口量已經占據著優勢,去年出口額達550多億美元。
雖然零部件出口量占據優勢,但不可否認幾乎所有的國外知名汽車零部件企業隨整車企業進入到中國,并與整車形成獨立、完善的零部件配套體系,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外資的出口貢獻。而本土零部件企業主要針對國內自主整車企業配套,但自主品牌整車企業產品整體處于市場的中低端,銷量不佳且頻繁換型,對我國零部件企業的帶動有限。
董建平指出,“我國零部件企業大多采取技術跟隨策略,缺少研發創新能力。雖然工藝裝備水平已經較高,但產品先進性依舊不夠。”因此,大多數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仍然掌控在外資企業手中,國內市場又難以形成完善、穩定、和諧的零部件配套供應的戰略體系。
國內市場增速放緩和海外金融危機給國內零部件企業引進技術的佳時機。未來,中國零部件企業將有更多機會與歐美國家掌握一定核心技術的中、小型零部件企業展開合作。“這些企業不僅具有一定的核心技術能力,擁有品牌商譽,而且還具有良好的上下游客戶關系和營銷網絡,有實力的中國零部件企業可以主動擴大合作,以實現共贏為雙方合作的基礎,快速提升創新能力。”董建平說。
另外,他還提出:“要繼續鼓勵跨國企業在中國搞研發,這樣國內優秀零部件企業才有機會通過改型進入配套體系。而國內整車企業也要摒棄簡單的全球化拼裝思維,與零部件企業形成真正技術關系。”董建平描繪,“未來零部件會是多元化企業植根中國,能夠利用中國的資源與原材料,進行核心技術研發的本地化,這才是中國實現‘汽車強國’的根本。”